光寶基金會麗園認輔團隊校外演講課程
主題: 家庭如何塑造人 時間: 5月5日
主講人: 陳桂芳諮商心理師 地點: 桃園南崁國小
拍照: 廖瑞貞 紀錄: 林佳蓁
輔導室序言:
感謝光寶認輔志工守護孩子,
也推崇校長大力支持並投注資源成立 「兒童之家」。
校長致詞:
每一個人善盡本分,社會就會美好。
感謝光寶文教基金會與張老師長期以來對親子教育的貢獻並致贈獎狀。
演講內容:
-
學習背景介紹
桂芳老師現為一心理諮商師。
之所以學習心理學,是因為幼時家裡做生意,較為忙碌,
渴望父母的陪伴,更渴望和諧、親密的家庭關係。
為了自我成長與美好的家庭關係,開始接觸薩提爾。
其中享受學習外,也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在自己、家庭、與工作上,
深感收穫最大其實是自己與家人。
桂芳老師的老師Maria Gomori現年95歲,
為Virginia Satir的嫡傳學生,跟隨Maria Gomori學習薩提爾二十多年,
近五年更在許多學校舉辦薩提爾模式的親子教育團體。
也曾跟隨老師遠赴大陸授課並擔任其助教。
更感謝Maria Gomori提供其三本書的台灣版稅所累積的基金,
支持桂芳老師幫助學校輔導、社工專業人員來學習薩提爾
以便及早評估或協助需要幫忙的家庭。
感佩光寶與張老師的連結,
培育出許多的志工為一些需要關懷或陪伴的孩子提供幫助。
多年的學習與工作心得,
加上Maria Gomori恩師樹立愛與包容的典範,
除了感動於每個相遇的生命外,
更讓她看見並重視自己的生命力。
期許自己也能像Maria Gomori老師一樣,
達到"我說我想說的、我做我想做的、我選擇我想選擇的、我和我自己一致性"那般境界。
-
問題提問
1Q: 薩提爾是外國人,不同的文化,要如何運用在台灣多元文化中?
1A: 不同的文化,卻有著共同點--"被看見,被重視",
一直是人性的渴望之一。
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關心,被重視,被愛。
2Q: 二十多年豐富的學習歷程及經驗,如何影響您及您的家庭?
想聽老師的故事,能否分享所學帶來的影響?
3Q: 我是新手媽媽,新手志工,能否分享生活經驗?
4Q: 志工在學校認輔過程中,常發現這些孩子縱使能在認輔中得到短暫的安慰,
關懷,但多數來自缺乏關愛的家庭,家長既不可教育,如何是好?
2/3/4 A:
2雖然研習多年的心理學,也曾是張老師及社工,
但初為人母時,還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錯把自己的兒時經驗,
套用在孩子身上,影響親子關係,也讓自己焦慮不已。
之後接觸薩提爾,開始了解過去的我和家庭背景如何影響現在的我,
透過不斷的學習,
開始經歷了"覺察自己>>自責自己>>接納自己>>調整自己>>改變 自己" 的奇妙歷程。
學習過程也曾因覺察自己的錯誤而感到懊惱與自責,
也曾氣餒期間的不斷重複操練與進三退二的挫折。
但感念恩師的熱情與積極學習態度,
重要的不是課程的內容,而是每個生命的不同與歷程。
不斷精進學習,終能領會接納自己,看見自己,欣賞自己,才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3 Maria Gomori不但是恩師,還是家庭導師。
多年前來台舉辦家庭治療的討論 會示範版,
便是桂芳老師的家庭協助完成。
從討論中得知自己心中渴望親密,
雙手卻經常做出把愛推遠的行為,痛定思痛,努力學習,覺察再調整,
如今家庭關係是開心、自由、親愛的,
與孩子也會定期"天氣報告"彼此分享內在世界,感覺很幸福與幸運。
4多年帶領親子教育團體心得: 其實只要父母改變,孩子就有福氣,
但是父母改變卻是最難的。
孩子深受父母及家庭的影響,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就會不安,
孩子不滿情緒未抒發,就會帶到學校,到學校就可能會爆發,
連帶就會影響人際關係。
於是近年來著重在親子團體的推動,
就是希望能帶領更多的父母自我長,則是孩子之幸。
接下來,我們透過模擬劇來說明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狀況劇即席演出(徵求兩位志工媽媽分飾單親媽媽與女兒)
第一類型麻糬型 (因虧欠而黏膩在一起,形影不離,猶如兩人三腳)—
易造成孩子軟弱,無法獨立自主。
第二類型承擔型 (為彌補單親的遺憾,媽媽一肩扛起孩子所有的責任,背駝子女在身上)----
眼光全在孩子身上,會讓孩子不能為自己負責任。
第三類型依賴型 (孩子背駝父母在身上,心疼、同理媽媽,怕媽媽傷心)---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較會報喜不報憂,父母也不容易了解孩子的內在想法。
第四類類型陰晴不定 (媽媽未婚生子得憂鬱症,經治療後痊癒,對孩子的關係由依賴轉指責教導)----
孩子從被需要到否定,易造成情緒不安,質疑自己,甚至會出現較大的行為反差。
5Q: 薩提爾書中提到要與家人一起練習,請問要如何得到家人的認同?
5A: 每個人的背景、經驗不同,
太過直接的介紹與邀約易造成防衛心或遭拒絕,
也容易被解讀成他不夠好而造成嫌惡,
唯有先改變自己,再引起家人的好奇,才是最好的邀請。
6Q:大多數志工並不熟悉薩提爾理論與操作模式,是否請老師簡單說明或示範?
6A: 透過模擬劇的呈現來說明薩提爾五種溝通型態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模擬劇一
(徵求兩位志工分飾考壞數學的女兒及其背後的自我價值感,
隨著老師扮演的媽媽五種溝通型態的對話,
飾演自我價值感的志工隨時做感受的高低調整)
指責型: 批評指責孩子的粗心或不夠努力
-----易造成孩子的害怕,自我價值感低。
電腦型: 理智分析並積極規劃改進補救方案
----易造成孩子過大的壓力,自我價值感低。
討好型: 將一切過錯攬在身上,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
---讓孩子更加自責,難過,自我價值感低。
打岔型: 顧左右而言他,完全不聚焦,易令孩子產生混淆,懷疑不被接納,
---自我價值感也是低。
一致型: 先接納、同理孩子難過的情緒,再引導孩子釐清問題所在,肯定孩子表現不錯的地方,最後互相商討合適的改善方法。
----自我感覺高。
模擬劇二
(徵求六位志工分飾正在吵架的父母,
父親正在指責母親,母親為平息先生怒氣,採討好的溝通型態,
隨後四位志工分飾大女兒,二兒子,三女兒,小兒子,
隨興演出面對父母吵架的狀況,自由選擇溝通型態)
改變前
大女兒挺媽媽,一邊指責父親,一邊與媽媽做一致性溝通與安慰。
二兒子不願淌混水,背離狀況,甚至想離家。屬打岔型。
三女兒指責雙方。
小兒子同情父親,但不全然同意他的做法。雙方討好勸和。
此時家庭的氛圍是緊張、混亂、不一致的封閉系統。自我價值受到懷疑,家庭關係疏離。
改變後
由母親先改變自己溝通的方式,採一致性的溝通,
緊接著父親跟著改變,四位子女也跟著加入一致性的討論。
此時家庭的氛圍是直接清楚明確的開放系統模式,高自尊,也讓家庭與自我的關係更加緊密。
結尾
學習看見孩子的冰山,而不要光看來子的外在行為,
就比較能夠情緒平和地跟孩子對話,
進而幫助孩子找出適當的情緒出口方式。
學習薩提爾多年深感家庭對個人的塑造與影響之巨,
希望藉由學習的操練與影響,
大家保存滋潤,調整不適當,活出每個人的生命力,
也祝福每個人的家庭更自由、更和諧、更加親密。
自我價值感模擬劇示範
五種溝通方式如何運用在家庭中
麗園認輔團隊與銀玉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