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9

生命故事重構

記錄:如廷

 

拍照:淑珍

我的父親母親故事討論

 image.jpg  

故事開始

 

真實-探求(解構,無評價)

 

歷程-人 事 時 地的交錯

 

意義 影響~

 

紀景~

 

 

 

故事情節描述

 

由從縣城開車回鄉下三合屯奔父喪的兒子駱玉生的自述展開。他是獨子,村子裡的唯一大學生,但是師範大學畢業後並未選擇教書。他的父親駱長余卻是村子裡唯一的老師,四十多年前(一九五0年代)從縣城到村子裡來後,就留下來為村子教出無數的學生,過世前還辛苦地募款要改建學校。我們從兒子的回憶裡看到當年他的母親招娣如何對父親一見鍾情,對他在學校帶學生朗誦的聲音著迷,四十餘年來百聽不厭。當時駱長余因為政治問題突然被召回縣城後,母親如何純情又勇敢地痴心等著他回來,甚至險些因在雪地中等待過久而送命。父親對村子與教育奉獻在母親對父親的鍾情中表現無遺。兒子初回家時,對母親堅持以傳統的方式親自與村人將父親的棺木從縣城抬回三合屯,堅持要用早已過時的織布機親手縫製擋棺布,完全無法理解。然隨著回憶母親與母親的戀情,以及在抬棺當日眾多父親過去的學生都從各地趕回來參加抬棺,村人也堅持不收受工資,他再次深深感受父親的奉獻的偉大。在影片結束時,他選擇在老家多留一天,重拾父親當年親自編著的教本,在學校裡帶學生再次朗誦父親所寫的課文,而聞聲趕到學校的老母親,彷彿又回到了當年。

 

 

等待是一種很美的希望~

 

故事中『招弟』跑也是一種希望

 

 

1. 暖身 :跳舞(自跳自的) 步驟一 : 點踏點踏跳。步驟二 :旋轉。

 

分享舞完後感言:

 

剛開始點踏點踏跳、點踏點踏跳,身體的擺動較像是運動。隨後的旋轉就有冥想的感覺了,只是礙於活動空間不大,有些放不開,以上是個人感覺。

 

老師 : 此舞可在大自然的草地或山上嚐試跳,將會有更好的舒展。

 image.jpg  

2. 分享 : 我的父親母親看完後感言 (分二組)

 

整部片都在敘述招娣,一個在中國傳統封建下的女子,如何掙脫傳統枷鎖,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以及深刻地刻畫她對愛的執著,雖然本片沒有駱老師和招娣之間的親密接觸,但是卻可以從女主角很多細支末微行為中了解出來。沒有波濤洶湧的火熱愛情,取而代之的是 綿綿細如流水的款款深情,在這裏,中國式的愛情沒有在牽手,沒有擁抱,沒有親嘴,沒有在草原上相互嬉戲打滾,更沒有「我愛你」這類言語,中國式的愛情是內斂的,是默默付出的,表面雖然平靜,沒有擁抱,沒有感謝的言語,只有微微的笑,但是,內心卻是沸騰的,充實的。

而這部片的好,就是在他真的讓觀眾感受到了導演的用心,極其細膩的表現手法慢慢地帶出招娣這個女子,如何用自己的雙手抓住幸福

  在招娣和駱老師第一次見面時,就可知道招娣已經對駱老師產生興趣,情竇初開。當時駱老師被一群人迎接進村莊,招娣一直很想仔細看看駱老師。之後,招娣會為了想聽到駱老師的聲音,或者是看他一面,而特地繞遠路到學校旁打水,而且也常常駐足在學校前面。還有,招娣為了想讓駱老師發現自已,打聽駱老師拿工飯的習慣,便將自已的工飯放在駱老師會拿的地方。

  片中縣城到村莊的道路為導演表達招娣對愛情執著的地方。一開始片中提到的,年邁的招娣堅持要用傳統方法將駱老師的屍體從縣城抬回村莊。然後開始漸漸說明為何招娣要如此的堅持,這時我們也才知道,駱老師是從這條路來的,而且招娣和駱老師也因為這條道路的關悉,曾經因此被拆散了好久的時間。招娣也因為駱老師的離去,靜靜守候了這條道路好多年。此外,這條路配合四時節氣春夏秋冬而有綠紅黃白不等顏色的變化,又隱然暗合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不等的心情,取景已達藝術境界。

其中,駱老師送給招娣的髮夾,女主角因為一時的不小心而遺失了,女主角為了要找到這支髮夾,花了好幾天去尋找,從這也可知道招娣對愛情的執著。雖然在旁人看來,這只是一條平凡的曲折小路,但他卻見證了招娣與老師2人愛情。雖然2人對對方的濃稠愛戀並無真正非常外放的表現出來,但透過些溫馨的小舉動,如送髮夾,做餃子,清理小教室,老師偷跑回來,守了佳人半宿,在在說明了不比時下年輕人差的熱烈的愛情。

  劇情中的紅布為貫穿整部電影的物品。因為紅布需由村內的年輕女性來織,帶出招娣,而紅布也因是要放在新學校,帶出駱老師。兩個人都因為紅布而被引出來。而至老師死後,招娣才會排除眾議,一定要親自給先生織塊,或許是想延續這份情吧 !

     片中季節變化,反映出了情節的高低起伏。秋天時,駱老師進入了村莊,招娣對駱老師的愛情漸漸發芽,學校裡面充滿了讀書聲。冬天時,駱老師被帶走,招娣站在雪地中苦苦等候和回到現實時駱老師的去世。最後春天時,駱老師正式回到村莊,招娣的等待有了回應,兩人歷經波折終於有了結果。那條路有秋景和冬景之分,可是無論那種景色,招娣身在其中都十分起眼突出,駱老師亦如是。還有,招娣打翻餃子一幕的前後分別,後面的畫面色彩明顯比之前暗淡襯托女主角的失落心態。而在片中有一段描寫的令人印象深刻,招娣發現老師回來,他在雪融融的大地中,奔向小教室,而當時傳入耳的正是老師與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春天來了……….. ”,頓時與外頭的冰天雪地成的強烈對比,而招娣那原本如外頭那積雪厚重的凍雪的心情,也忽然來了春天的第一道暖風吹融了寒雪,開始了生機勃勃的春天,而課文中所指的春天,同時其實也是指招娣的春天。

  本片更利用了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的時間背景。一反常態,導演用黑白畫面說現在,用色彩說過去,代表著招娣過去的美好記憶,人生因為有了駱長余而有了色彩,而黑白則是因為長余的離世,使得招娣地人生忽然就像那只青花碗似的破個粉碎。父母那段愛情故事是兒子想像出來的,本著「回憶是最美」的原則區隔出以前和現在的時間。然後利用蒙太奇的表現手法,讓最後一幕顯得格外感人。而片中導演的拍攝手法是屬於鏡框式拍攝手法,即是使用現在”+”過去”+”現在的方式進行,透過時間的轉換來做巨大的不同,而這種方法使用的相當的普遍,例如朱自清在父親那一文即使用此手法,比起平鋪直述,更能替讀者與觀眾帶來更大的震撼。

  張藝謀一向懂得自平實、直接、簡單的筆觸把社會上的不平事於戲中道出,但又不會模糊觀眾的焦點,這次用作描寫愛情故事一樣湊效。父親去世,母親執意把遺體抬回三合屯,原因是她想陪父親最後一次走過那條道路,那條見證他們倆得來不易的愛情的小路。父親逝世帶給母親的遺憾(蓋棺布、讀書聲),令人心酸。兒子回憶父母的愛情故事,同樣引人入勝。章子怡飾演的農村姑娘招娣,戀上新來的教書老師,她暗地為他做很多事,青花瓷碗盛的公飯、那碗吃不了的餃子、雪中呆等,清理久無人用的學堂,是一個痴情女子的傻瓜行為。張藝謀就善於把這些傻傻的行經拍成一個很美的農村故事。整個故事沒有哀怨、沒有鬼哭神唬,這不是一個天地動容的愛情故事,只用細微的地方就足夠感動。導演並不是不信緣份,而是真真正正不去執著。這從招娣不見了髮夾,找了幾天沒找到,某天卻發現丟在家門而已。雖不敢說張藝謀看透了愛情,但應離本義不遠了。此外,他又把經常有的政治意識撇除在,駱老師離開的原因是他被打成右派。導演並沒有為此大事舖張,只在輕輕帶過,反而用此襯托招娣痴心的一面。因此,整段往事令人看得很舒服,適時的幽默,更添本片神采

 image.jpg  

3. 我的父親母親敘事治療 :

 

聽完故事,故事中主角『招弟』 對丈夫喪事的所有堅持,似乎是我們所認為的創傷。 

 

老師 : 我們面對創傷,可輔導之~

 

 

 

輔導 :

 

  改變—帶來新的可能性,但不能預期。

 

不改變—只是維持現狀,原地打轉,也可能是當事人的舒適圈。(但輔導者可進一步詢問當事人舒適圈是否舒適?)

 

 

 

例如 : 一位婦女要隆乳(先認同要隆乳的意圖),因為丈夫會尋花問柳,並且已危及婚姻。

 

  改變—變成豐滿的女人,但不能預期不會離婚。

 

不改變—維持不是豐滿的女人,也可能是當事人的舒適圈(不會挨刀),且也不一定會離婚。

 

 

 

敘事治療最重要的是傾聽、接納、陪伴。

 

敘事治療是原本的事還存在,再增加一些可能性。

 

敘事治療重要的還有參考會員,知道當事人所有事情的人。

 

 

 

我的父親母親解構  

 

 (1)隱喻 : 樑上紅布條、青瓷碗、紅外套、縣城到村裡的那條路、髮夾及兒子。

 

 (2)色彩 : 紅、黑、白。

 

 (3)音樂 : 前面帶點喜樂的哀傷音樂(敘事故事法)

 

 

 

兒子像一位治療師,帶著好奇的心、沒有框架、沒有評價,傾聽母親的心聲,最後接納並滿足母親『招弟』織布要蓋棺的意圖,陪伴、傾聽母親完成整個過程。

 

故事中很重要的參考會員『村長』,『村長』是知道母親與父親認識、戀愛到結婚整個過程的人。故事中有另一位早期會員『招弟失明的媽媽』從反對女兒與先生交往到認同,幫忙修好青花瓷作為隱喻。

 

 

 

老師 : 對於輔導兒童工作處理差不多時,問當事人是否可以找參考會員?陪當事人或重寫故事的可能性。

 

解構 : 不要二元論。除了0 1,還有無限可能。

 

結語 : 用敘是可以開拓無限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den9904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